珠海市社区康园中心优秀服务案例展示(一)
2025-09-10
2020年前,乾务镇康园中心工作人员流动性大,日常服务内容以日间托养、辅助性就业服务和文体康乐活动为主。梁社工自2020年1月入职康园中心,当时只有1名全职社工管理和服务近20名残疾学员,工作量繁重,重复琐碎的事务很多,为此梁社工发动了3位能力较好的残疾学员组建“自主管理小组”,协助社工做好康园中心的琐碎恒常事务。自2021年开始,康园中心增加1名全职社工助理,全职人员增加到2人。2020至2023年期间,康园中心日间训练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向规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方向推动。市残联督导鼓励社工不断发展壮大“自主管理小组”,一方面是发掘残疾学员潜能、优势,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一方面要求社工将残疾学员视为“康园中心真正的主人”,鼓励他们投身于康园中心的发展规划,实现“自我管理小组”由学员自主运营——把“自主管理小组”培养成为“第3位全职工作者”。
(一)增强权能理论认为,社会工作应该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增强自身的权能。这包括提供信息、技能、资源、社会网络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增强权能理论认为,个体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个体的权能增强需要在支持性环境的帮助下实现。这意味着,社会工作不仅需要关注个体的内在需求和问题,还需要关注环境的支持和资源,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应对挑战。
增强权能理论认为,权能增强需要是可持续的和长期的。这意味着,社会工作需要提供长期的支持和资源,帮助个体、家庭和社区不断增强自身的权能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可持续的生活改善和发展。
增强权能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决策和参与是权能增强的重要手段。社会工作应该尊重个体的意愿和选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自身权能的增强过程。同时,社会工作还可以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参与式的工作关系,增强个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1.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2.重视榜样的作用。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3.主张建立较高的自信心。一个人对自己应对各种情境能力的自信程度,在人的能动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将决定一个人是否愿意面临困难的情境,应付困难的程度以及个人面临困难情境的持久性。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预期,在面临困难时往往会勇往直前,愿意付出较大的努力,坚持较久的时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和逃避行为。因此,改变人的回避行为,建立较高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
为康园中心全体残疾学员赋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自身的权能,鼓励学员做康园真正的主人。
优先选择一批综合能力相对较好、有主动意识的残疾学员组建“自主管理小组”雏形。
工作人员为“自主管理小组”组员赋予角色,让他们参与康园中心日常管理,推动他们用“管理”的视角(而不是学员视角)看待康园中心的服务,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当小组组员遇到困难时,工作人员鼓励他们转换角色,改被动求助为主动面对挑战,鼓励他们多学习,多理解康园中心的管理要求和发展需要,培养责任感和“职责”意识,以提升学员的综合能力。
工作人员发掘小组成员的优势和特长,引导他们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提倡积极主动、优势视角,进而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工作人员不断挖掘其他残疾学员的潜能,逐步扩大“自主管理小组”的小组成员数量,鼓励全体残疾学员多学知识,多参与个别化训练,多做力所能及之事,利用各种活动展现自我风采,进一步充分实现自我发展。
2020年,乾务镇康园中心只有1名全职社工负责日常运营和近20名残疾学员的专业服务,1名兼职助理只负责看管学员和手工产品进出货工作,因此社工整日奔波忙碌,很难专注做好专业服务。期间,有3名能力较好的残疾学员主动提出帮助社工,做活动前后的物资采购、搬运、场地布置、场地收拾等工作,和场地每日清洁及检查工作,以此分担社工的工作量。受此启发,社工决定组建“学员自主管理小组”,初始成员3人。
2021年,乾务镇康园中心新增1位全职社工助理,社工的工作量有所减轻,两人希望携手发展专业服务。“自主管理小组”成员增加到5人,扩大自主管理范围,细化分工;工作人员鼓励小组成员参与康园中心恒常事务、活动的策划,鼓励小组成员共同商议、献计献策。期间,大多数时候是工作人员安排事务,小组成员接受安排并执行;如果小组成员发现问题会先告知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提出解决方案,组员服从社工的建议(组员较少参与决策)。
2022年,因新冠疫情防控和工作需要,“自主管理小组”成员扩充到8人,工作内容以支持、配合工作人员开展防疫工作为主,包括:每日防疫数据统计、线上服务支援、线下核酸检测组织、带领和入户家访等等。小组成员的自主意识、主动性增强,与工作人员建立默契关系,他们会主动思考和预估工作人员的想法,作出判断并实施执行;会主动寻找、开发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如开园期间提醒学员戴口罩、入园洗手、测量体温并登记、准备防疫物资等。工作人员鼓励小组成员共同协商解决小组内部的问题——遇到困难,先了解原因,再由组员共同协商解决;如协商无果,再与工作人员商议处理。期间,工作人员坚持发展组员的自我意识,康园中心内约85%的日常事务管理均交由小组成员负责,他们建立了较好的主人翁意识,能够做好分内工作。根据市残联督导的建议,工作人员把重心放在个案管理服务和小组工作方面,深入了解残疾学员的需求,改善服务计划,落实服务细节,细化文书撰写,全心全意做好专业,进一步提升康园中心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2023年,康园中心运营恢复正常化。“自主管理小组”成员扩充到10人,工作人员不再是主导者,退居为支持者,参与“自主管理小组”会议讨论,小组成员工作分工更加细化,各司其职。三年多以来,小组成员阿力(肢体残疾)进步最大,他学会了垃圾分类、物品分类整理、打扫卫生等技能;回家后也能继续做好物品分类摆放(特别是抹布分类使用方面);他用行动影响他的爷爷奶奶改掉了混用抹布的习惯。小组成员在“自主管理小组”学到的新知识均能在家中应用实践,使服务成效得以延展。如今,小组成员遇到新任务时更加自信,解决问题能力也变得更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和默契度也加强了。
“自主管理小组”模式培养了小组成员的自我管理能力、责任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他们认识到自己才是康园中心的主人。工作人员将开发更多的角色,如天气预报员、安全管理员、接待员、职训巡查员、行政助理、数据统计员等工种,为更多的残疾学员提供参与的机会,继续为他们赋能,提升综合能力,为支持性就业、公开就业工作做好铺垫。
2021年,成员(3人)是“日常事务协助者”的角色,工作安排以社工为主导,社工是服务提供者、倡导者。
2022年,成员(5人)是“日常事务提供者”的角色,工作安排偏向于“自主决策”,会与社工商议汇报,得到社工的同意后再执行,社工是支持者、协调者。
2023年至今,成员(10人)是“日常事务运营者”的角色,他们能够自主决策,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社工仅需要协调一些较为复杂的事务。小组成员能够自主商定职责分工,细化日常事务细节管理;协助社工工作,如撰写工作日志、每日卫生检查、辅助性就业技能训练、代加工产品工作量统计、学员出勤管理、学员晨检管理、每日场地安全检查、组织开展学员周会及撰写记录、康园物资库存登记、垃圾分类记录、照料绿植等,还参与活动策划、物资采购、场地布置、体育运动组织等。
(一)经市残联督导引导,社工认识到残疾学员才是康园中心真正的主人,他们会在康园生活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康园中心服务发展与学员个人发展息息相关,应引导残疾学员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运营。
(二)社工需要理论结合实践,继续推动“自主管理小组”发展,赋予残疾学员责任和义务,赋予他们责任感和归属感,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在康园中心健康、快乐、幸福的生活下去。
始终鼓励学员转换角色,赋予学员责任和义务,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各项社会功能,协助个人与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调动学员的主动性,鼓励学员向好向善。
相信学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把事情做好,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动手操作,多实践锻炼,积累经验,促进提升学员能力,使其更好融入社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